豐年Harvest-「漁業廢棄物終結之戰」封面故事 回收篇-塑膠循環經濟的潛力股-億薈採訪稿內容


文/段雅馨 攝影/黃毛、梁偉樂



1 各式各樣的漁網,其實都能成為塑膠循環經濟的一環。(攝影/黃毛)
2 左為未經處理的繩子,中間為破碎過的漁網,右為製成完畢的塑膠粒子原料。(攝影/黃毛)


漁具還原成塑膠原料
廢棄物也能變黃金


鉛筆盒、筆身、電腦包、太陽眼鏡鏡框和折疊椅,琳琅滿目的產品,想不到都是由漁網、保麗龍或牡蠣殼再利用而生,這些都是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(以下簡稱塑膠中心)研究出來的結果,讓垃圾變黃金,並不是夢。

針對臺灣目前漁業廢棄物的回收狀況,塑膠中心經理許祥瑞解釋大約可以分成三類。第一種是體積龐大,處理相對單純且價值高的網具,例如遠洋漁業常用的美式圍網,船舶往往一靠港邊就有業者去回收了;第二類則是沉積於海中許久廢棄網具,一來由於藏汙納垢不易清理,再者若網具上已形成生態系,強行清除也可能造成危害;第三項是國內目前最受關注的近海漁具,刺網和保麗龍都是屬於這一類,惟受塑膠原料價格高低起伏影響,塑膠價格差時業者回收再製的意願就低,「尼龍原料(CPL)過去7、8年價差可以到3、4倍,從每公斤30塊到120塊都有。」許祥瑞補充。

從材質特性到再製要點,許祥瑞如數家珍每一項研究。

「這個保麗龍就是發泡的PS,而養樂多的瓶子則是未發泡的PS。」重量輕盈的保麗龍得先經過處理把內部空氣擠出來,再把易碎的特性「改質」,才有辦法重新利用。塑膠中心自己試驗做成筆身,也有業者開發出保麗龍再生的電腦鍵盤。牡蠣殼經過檢驗顯示有抑菌的效果,有業者就把牡蠣磨成粉加進衣料纖維裡;塑膠中心也正和臺南的業者合作,以「府城」的意象做成牡蠣折疊板凳椅。可分解漁網紗線是塑膠中心最新力作,雖以塑膠製成,但經一段時間後可在水中自行分解,而目前正著手研究把紗線編織成漁網,若此法可行,可望為漁業漁具帶來新可能。



尼龍為主要材質的漁網
有望加入塑膠循環經濟


有感於海洋廢棄物議題日漸升溫,在接受廠商委託研究的經驗中,也看見海廢再生市場的潛力,以及國內產業鏈建立的需要,塑膠中心在2018年創立「海廢塑膠循環經濟聯盟」,匯聚投入塑膠循環經濟的業者,集思廣益。億薈塑膠企業有限公司(RebornPlas)就是其中的一家塑膠原料商。


塑膠中心經理許祥瑞。(攝影/黃毛) 億薈塑膠總經理黃群益。(攝影/梁偉樂)


2003年成立的億薈,當時就已開始回收廢棄漁網、再製成塑膠原料,提供給下游廠商,「以前品牌商都要用新料(非回收的塑膠原料),通常是要降低成本才會要加回收料,現在不一樣,這幾年國外品牌商都開始重視這個議題了。」億薈總經理黃群益說回收材料正夯,國際名品牌商如Apple、IKEA都宣誓2030年要達到全產品可回收、可再製或可分解的願景。有價值的東西,誰會想要丟棄?黃群益說,會成為「廢棄物」就是因為沒有價值,所以才會想要丟掉它,「如果它(漁具)被認為是資源就不會被丟掉,我們很早就拋開『你丟我撿』的狀態,讓它成為一個很自然願意被帶回港邊的東西。」以尼龍為主要材質的廢棄漁網,就是具有潛力的回收材料來源之一。


億薈主要回收遠洋漁業使用的大型圍網,漁網來源以臺灣為大宗,日本和南美也有配合,港邊累積了一定程度的漁網,透過配合的處理商進行清洗、截斷的前處理後,再送到億薈的工廠裡,轉換成可供應給下游廠商、品牌商的塑膠原料。而除了大型圍網之外,刺網及延繩釣的主幹繩,億薈也有做回收再製。「只要清洗乾淨、裁切好、裂解程度不嚴重,最重要,不能參雜到不同材料,基本上都可以回收再製。」

億薈目前提供了近500種規格給下游廠商,其中更有271種取得全球回收標準(Global Recycle Standard, GRS)驗證,表示原料當中至少含有20%的回收材料。黃群益評估回收材料具有爆發性的趨勢,3、4年後相關產品就會陸續出現,目前產業正蓄勢待發,而以尼龍為主要材質的漁網,更可以是這一波風潮的主角。



大型漁網是億薈處理的大宗,刺網細繩也有做回收。(攝影/梁偉樂)



漁廢產業化三大著力點
前端處理、政策配合、觀念改變


縱使回收材料國際間正發燒,國內漁網回收再製的模式也已行之有年,臺灣要建立完備的廢棄漁網循環經濟網絡,還有許多面向尚須努力跟進。

漁網在送進原料廠之前,港邊的收集與前處理是相當重要的環節。黃群益表示,只要「材料一致」和「清洗與裁切完全」,後續的技術都不是問題。只是由於尼龍價格較貴,漁民補漁網時為了節省成本,有時會使用非尼龍材料補網,造成漁網最終材料不一致;再加上,清洗與裁切國內目前大多仰賴人力,然而人力成本高,許祥瑞也點出,「花工錢去剪(剪漁網)有沒有符合經濟效益?這是比較難的。」堪稱「刺網管制模範生」的基隆市目前也僅是靠著計畫經費維持,並無常規、穩定的人力預算,實名管制後的回收機制,是下一步應當思考的難題。

而以產業發展來看,品牌商的號召力與政策的推波助瀾,是不錯的切入點。黃群益舉例,像是一次性塑膠袋和塑膠吸管,政策一聲令下不得使用,替代性產品就隨之而出,「強制」還是有其必要性,世界各國也相繼透過政策性手段,逐步減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。

而品牌商可以從「內部」和「外部」兩方面著手,「以前社會責任的展現通常是捐錢幫助某個團體,但我們往往忘記了自己(指品牌商)造成的汙染,而回收料就是一個從內部、自己產品做起的很好機會。」黃群益說,其實從產品就應該納入縮短碳足跡的想法,運用回收材料,真正實踐減少汙染。另外,品牌商擁有廣大的支持者,若品牌能運用號召力,培養粉絲「回收材不比新材差」的外部意識,「我買你的東西等於是一種責任,這樣就變成每個人都在做公益,讓世界更好。」黃群益期許。許祥瑞也期望,透過業者們互相結盟、分享資源,創造出一個漁廢循環的「團隊」,模式越走越穩,相信未來產業也能越發成熟。



3 華美光學與塑膠中心、億薈塑膠合作,開發出使用廢棄漁網回收再製的太陽眼鏡鏡框。(攝影/黃毛)
4 目前也有使用塑膠回收材料製成的行李箱、醫療用具的齒輪。(攝影/梁偉樂)

堅守共好信念,以尼龍回收再生,為循環經濟貢獻心力。

0